行走中国|在中国东北之巅守护绿色:长白山生态卫士的科研手记

时间:2024-08-31 来源:长白山广播电视台
新华社长春829日电 题:在中国东北之巅守护绿色:长白山生态卫士的科研手记

新华社记者金津秀、许畅、胡戈
在中国东北边陲,长白山绵延起伏,翠绿的森林与清澈的河流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独特而丰富的生态系统。这里不仅是东北亚大陆的最高山系,也是中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欧亚大陆北半部物种基因库
因其复杂的气候类型和多样的生物群落,长白山成为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基地。1960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成立,是中国建区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域内目前已知有野生植物2639种、野生动物1586种。
贾翔是长白山科学研究院的一名工程师,他和另外7名同事所在的植物研究所主要负责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监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等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扩繁技术研究工作。
图片
贾翔(右)和工作人员赵路福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固定监测样地进行植物群落调查研究(59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神秘又充满生机的长白山孕育了大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令我心驰神往。贾翔说。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毕业后,这名山西青年便把事业规划定位到千里之外的东北。
清晨,穿越湿地,攀爬陡坡,贾翔和同事在保护区的植物固定监测样地开始一天的忙碌。我们记录每一棵树的生长情况,分析不同植物的分布和变化。翻开记录本,上面是他多年来坚持每日监测的一串串数据。
在他看来,长白山不仅是一片森林,更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生态系统,承载着无数的生命形式。植物资源的监测并不是简单的统计工作,每一片叶子、每一簇花朵,都需要精确测量与记录。这些数据将汇集成巨大的数据库,为未来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图片
贾翔(左)和工作人员赵路福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固定监测样地测量记录树木生长数据(59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测量生长环可以精确到1毫米的游标卡尺,每半小时就可以回传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数据的环境监测仪……驻山8年来,贾翔和同事们手中的工具不断迭代升级。科技手段在更新,但贾翔常告诫年幼的儿子:面对生态,总要充满敬畏之心。
54岁的赵路福是贾翔开展野外勘测的搭档。早年间,他曾是长白山林区的一名伐木工人。
20154月,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发展的新阶段。长白山从以采伐木材资源为主的传统林业,向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主的绿色林业转型。
随着当地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的观念不断深入,失业的赵路福转型成了研究院的外业科考人员。这些林木如今以另外一种方式陪伴我的下半生。他说。
从山林返回育苗基地,贾翔还有重要工作:仔细检查每一株朝鲜崖柏的育苗情况。朝鲜崖柏是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易危树种。近年来,当地成功恢复7公顷朝鲜崖柏,育出6.8万株扦插苗,建立55公顷的保护小区。
“7年前,研究团队为寻找这种植物走遍了长白山,仅发现6600多株。通过多年的植物普查研究及种群保护等手段,如今已有万余株。贾翔说。
图片
贾翔在长白山科学研究院育苗基地检查朝鲜崖柏的生长情况(59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去年,长白山科学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获批吉林省科技厅省级科研平台吉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今年6月,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正式揭牌成立。至此,长白山集齐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世界地质公园三张国际名片,贾翔和同事们多年来的保护研究成果被更多人知晓。
尽管如此,贾翔的工作仍面临许多挑战。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让生态保护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他说,但相信通过科学的研究和保护措施,长白山的生态系统一定能得到持续保护和发展。

来源:新华社
初审:于博
复审:刘恒瑞
终审:金明官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