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胡冬林《山林笔记》研讨会在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敬泽,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邬书林,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壮,长白山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鸿罡,《作家》杂志社主编宗仁发等领导到会并先后致辞。来自《人民文学》杂志社、《民族文学》杂志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作协、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社科院、鲁迅文学院、中国出版集团、中华书局、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等专业机构的资深专家与会进行了深入研讨。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吉林省作协、吉林出版集团、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由《文艺报》社、时代文艺出版社承办。据介绍,已故作家胡冬林的遗作《山林笔记》是一部日记体散文集,完整呈现了作者从2007年5月至2012年10月这5年多时间里,在长白山林区考察、学习和写作的日常点滴。胡冬林因病离世后,其妹胡夏林整理了他留下的笔记,按年代分为上下两册,共计6章、118万字。该书以个人化的视角呈现长白山林区动植物生态活动,兼有散文化的抒情和博物学家的严谨,涉及到的物种门类广泛而丰富,饱蘸作者对长白山原始森林文化的热爱。
《山林笔记》中也包含大量胡冬林对自己的写作方向、拟成书的选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长白山地区的生态保护等问题的思考,完整还原了作家在长白山林区生活和体验的心路历程,体现了作家对故乡山水和生态的热爱、珍惜、捍卫,对生命的反思、叩问与坚守。《山林笔记》作为一部的生态文学作品,它与《瓦尔登湖》《沙乡年鉴》等生态文学经典类似,都是作者选叶翳身,细勘大地,用文学的眼睛“丈量”出来的作品,同时又是一位生态文学作家留下来的、未经雕琢的第一手资料,是作者为文学创作积累的鲜活素材。这种原始呈现的、对动植物形态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性描述,饱蘸着作者对文学和自然的爱,是作者感受、情绪和山林体验的魅力呈现。胡冬林被称为“中国离野生动植物最近的作家”“中国少数与世界文学接轨的自然文学作家”,曾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全国首届环境文学优秀作品奖等。作为一位独具特色的吉林省本土作家,胡冬林对家乡、对长白山生态群体的热爱、对文学创作事业的执着,他在山林中的“冷板凳”上沉淀多年的“功夫”让他笔下的文学作品兼具文学、历史、民俗、生态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特色,成为反映吉林地区尤其是长白山生态文学作品的一张名片。胡冬林在文学创作上所走的道路,堪称作家践行“脚力、脑力、眼力、笔力”的典范,是一位作家身体力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楷模。研讨会上,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石一宁、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尹涛、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秦艳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以及时代文艺出版社社长陈琛等专家学者,先后就《山林笔记》所蕴含的文学、生态和文献价值及《山林笔记》的出版对中国当代文坛的启发等做了深入研讨,就作家胡冬林个人的成长经历与创作《山林笔记》的动机、当代作家的境界,以及如何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等进行了广泛交流。
《文艺报》社总编辑梁鸿鹰主持研讨会。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张四季、吉林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李彦生、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任白和吉林省作协、长白山党工委宣传部等部门参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吉林日报》等10余家中省直媒体与会。
来源:长白山党工委宣传部 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