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语 听经典 轻松做有价值阅读| 第282期
△点击音频,边听边看
我想,没有哪个父母受得了被孩子当面摔门走人吧?
上周末,我拖着疲累的身体下班回家,一进门就看到女儿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自拍弄美颜照。
都期末了,她该写的作业还没写,整天把心思放在学习以外的事情,这还得了。
一想到这,我怒从心起,轰炸式地对女儿大吼大叫起来:
“都什么时候了,还不好好学习,玩手机能考个好分数吗?真是要把我气死了……”
话还没说完,只见女儿猛地一起身,嫌弃地回怼起来:“烦死了,老是这么啰嗦,是不是更年期到了!”
说完,她拎起书包开门跑了出去,留下待在原地满脸震惊的我。
从来没想过,女儿会变得这么叛逆,以前说她几句,她最多就用沉默抗议,像这么激烈的反应,真是第一次。
这时我猛然想起心理专家李玫瑾的一句话:
“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父母的问题。每一种异常行为的背后,一定可以在其所受的教育中找到原因。”
回顾把女儿带大的这15年里,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
孩子是果,父母是因。如今女儿变了,一切都能从我过往的教育中找到症结。
澳大利亚著名教育专家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培养高情商女孩》一书中,更是证实了这一点。
虽说现在的女孩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有更多的公平待遇和机会,但早熟、心理疾病等问题越发严重。
基于这些问题,《培养高情商女孩》明确指出,让女孩内心强大而自由这件事,刻不容缓。
如何教育好女孩,关键在于父母。
只有父母清楚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该怎么教导和树立榜样,激活作为父母的本能,孩子才能一步步成长为高情商的女性。
看完《培养高情商女孩》这本书,我愈发明白过去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它就像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箱,一点点纠正为人父母错误的观念,帮助我们重新回到教育的初心。
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培养高情商女孩》的序言中分享了英国教育部公布的一份报告结果:
在全英国的少女中,有1/3的人有抑郁和焦虑症状。
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女孩有心理问题,对自己总是厌恶不满,甚至还出现自残现象。
归根其原因,和绝大多数父母在塑造女孩个性时的性别区分意识有关。
和男孩子相比,父母总会要求女孩子干净整洁、文静有礼、学业出众,还要能歌善舞。
当女孩们被“精心培养”成一个个看起来思想保守、聪明好学、听话懂事的小机器时,一到中学阶段,就很容易成为问题女孩。
我的女儿就是这样。
从小带她外出,所有人包括我都会叮嘱她像个淑女一样说话、做事,只要有同龄人向她索取玩具,一定要有礼貌地分享。
大人在说话时,她只能静静地听,不能随便乱动。
到游乐场玩时,人多的地方不能去,最好待在沙石区里搭土堆。
那时我的初衷,就是希望女儿要有女孩的言行举止,尽量表现得“好”点,免得被别人说三道四。
毕竟我们这一代,一直受到这样的教育和熏陶。
然而,被要求循规蹈矩的女孩,可能正在一步步禁锢在某些标准化的思维中,很难摆脱掉它。
正如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培养高情商女孩》中所说:
“从小学阶段开始,女孩子就在成绩、外貌、行为举止和体育运动等各个方面不甘人后。
如此一来,等到十几岁的时候,她们甚至会因为过分追求体形完美而牺牲身体健康,通过节食和过量运动来控制体重。
这种行为最终很可能会导致精神崩溃。”
前不久,深圳一位15岁女孩为“爱”绝食的新闻登上热搜。
新闻中的女孩曾暗恋上一个男孩,当她得知对方喜欢比自己瘦的女孩时,便开始绝食。她将近50天只喝水没吃别的东西,最终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体重降到只有24.8kg,最终呼吸衰竭,不幸去世。
太多的父母,会在女孩认识自己的成长期灌输各种“你应该这样”的观念,以至于剥夺了女孩自由探索的权利和空间。
当女孩误以为自己就是得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学习,那她内心承受的外在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迟早将她压垮。
爸爸的爱和尊重,是女孩成长最好的补给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广西爸爸陪11岁女儿跑步的视频,别说心里有多羡慕。
因为不想女儿又胖又没自信,这位爸爸每天6点起床,带着女儿一起在家附近的跑道慢跑。
刚开始女儿累到崩溃,三番五次想放弃,但爸爸始终坚持。
不仅身体力行给女儿做榜样,还不忘鼓励和肯定女儿,跑了一天又一天。
渐渐地,女儿身体变得没那么累了,脚步也轻盈了许多,整个人瘦一圈后也自信了起来。
有如此愿意花时间陪伴女儿的爸爸,孩子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联想到自己的家庭。
老公工作忙,平时对女儿的态度也比较严肃粗暴,明明有爱女儿的心,但话到他嘴边就成了责备。
好几次女儿都偷偷跟我抱怨:不喜欢这样的爸爸,不肯花时间陪她就算了,还动不动就大声呵斥。
本来我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看到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培养高情商女孩》里的结论,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他说:大部分女孩会将自己的父亲视为自己心目中未来伴侣的样板。
如果总是用拒绝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会断定自己不值得被爸爸爱,以后长大结识异性,也容易觉得自己没资格获取爱。
这将是多么可怕的问题。
正因为爸爸是女儿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性,所以更应该关心、体贴女儿,给足女儿爱和尊重。
还记得“洪荒少女”傅园慧吗?
比起她的冠军头衔,更多人羡慕的是她温暖、有爱的爸爸。
傅园慧刚进省队,有个队员跑来和傅爸爸说“你们家傅园慧在游泳队里说自己是天才”。
傅爸爸听完直接回应道:“是的,我们傅园慧真的是天才。”
原来在日常生活中,傅爸爸都会习惯性肯定和鼓励傅园慧,常常把“你是最棒的”挂在嘴边。
每次傅园慧有什么想法,或者要做的事,傅爸爸第一时间支持和陪伴。
正因为这样,傅园慧训练再苦、再累,也不会影响心态,总给人一种轻松、快乐的感觉。
《培养高情商女孩》中,史蒂夫·比达尔夫提醒每一个爸爸:
“努力搞好和女儿的关系,你将融化她的心,弥补以前你无意中对她造成的任何伤害。”
女孩们都需要爸爸的关心和引导,当她遇到一个好爸爸,才能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遇到更美好的人。
培养女儿的终极目标,让她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自从知道女儿不满我的唠叨、说教后,我细思恐极,很担心自己在无意间毁掉女儿的安全感。
毕竟如今的女孩子,心理素质早不如我们过去,她们似乎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寻死觅活,一出个什么事都是大事。
像最近在湖北黄石港,一个14岁的初二女孩小婷,因为父母长期工作较忙,彼此间缺少沟通。
教育方式相对简单粗暴的父母一看到她学习不好,就忍不住责备,双方经常就吵了起来。
吵的次数一多,小婷一时气不过,打电话给父母说要离家出走。
后来还出动了警方,花了整整5小时的时间才把小婷找回来。
有时候,真不怪女孩敏感、脆弱,经不起一点点打击和困难,很多问题源于身为父母的我们,忽略了品格教育,教她如何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作者史蒂夫·比达尔夫有一对夫妻朋友,妻子年纪轻轻就染上了多发性硬化症,两个孩子青春期时,整个家的生活全靠丈夫在维系。
虽然父母没办法完全照顾到孩子们,但两个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早早承担了家庭责任,除了为家人准备菜肴,还兼职打工补贴家用。
后来一位成为律师,另一位则是空军工程师。生活的磨难,反倒使他们的内心变得强大,引导他们成为坚强、有毅力的人。
有些孩子,只要把事情托付给她,她一旦应允就会坚持做到最好;
也许她看上去很弱小,但一向敢于直言不讳,没有人可以摆布她;
表面上看很温柔,但态度很坚决,如果意识到这么做不对,就绝不会做……
相信和我一样,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内心强大坚定,就算被打击仍旧可以快速重建自己的内心。
那么该如何让女孩变得内心强大呢?在《培养高情商女孩》一书中,作者这样建议:
①保护女孩天生的内在力量。
尊重女孩的渴望和需求,允许她们主动探索和学习,永远不要去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②教会女孩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坏心情。
引导孩子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自己的情绪,告诉孩子:坏情绪于事无补,应该想办法去解决掉疑难问题。
③树立好榜样,以身垂范影响女孩。
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足够的硬气,让孩子看到父母的敢作敢为,坚韧和强大的气场。
总之,父母一定要给予女孩良好的成长空间,捍卫女孩的权利和自由,让她一步步成为令人骄傲的、优秀的女孩。
教育女孩这件事,对父母的考验远比想象中的多。
因此,父母要时刻警醒,常常将女孩和她的未来放在心上,努力为女孩屏蔽外部影响,使她就有机会成长为理想中的自己。
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培养高情商女孩》里说:“孩子生来就是带着某种信念的。”
尤其是她日后离开家走向社会,父母给她塑造什么样的信念,将影响她人生的后半程。
从今天开始,给女孩更多的爱和智慧吧。
这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自觉,更是给女孩们最好的人生礼物。
听新语 听经典
轻松做有价值阅读
长按二维码下载新语听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