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语 听经典 轻松做有价值阅读| 第281期
△点击音频,边听边看
还记得去年火出圈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吗?
开幕式恰逢“立春”节气,使得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与现代文明发展碰撞出了火花,除了创意无限,更是韵味非凡。
短短三分多钟的视频里,每一帧画面都美轮美奂。倒计时从雨水开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历经四季变迁,最终数字定格在了“1”,节气落在了“立春”。
一元伊始,立春为首。
倒计时的结束,是冬奥会的开始,即像是在说,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又像是在告诉人们,历史轮回的必然。
哪怕是几秒闪过的画面,也总是在诉说着无尽的深意。
或是蜻蜓立小荷,雨后露珠滑;或小暑气蒸腾,动辄汗淋漓;或是房脊披白衣,树结冷冰凌。
有人说,冬奥会开幕式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做了硬核宣传,让二十四节气的美刷爆每一个人的朋友圈。
被誉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经过数千年历史的沉淀,留给人们的何止是美好的画面,更多是隐含于美好里的智慧。
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于乳熟后期。雨水也变得充盈,农作物生长旺盛,一片欣欣向荣。
小满之时,丰收在望,却盈而未满,即便如此,也足以令人心安。
毕竟,“花开即败,月满则亏,将满未满正是恰到好处。”
生活,也要保持“小满”的状态。
大文豪苏轼,一生起起伏伏,年过花甲还被贬去儋州,如今海南西海岸的一个美丽地方,当年却是“蛮荒之地”。
连苏轼自己都认为“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岛上生活艰难,无浴室,无澡盆,洗澡不便,苏轼只能在睡前用双手揩摩全身,还自得其乐称为“干浴”。
好在倒是能经常洗脚,于是,苏轼每晚都要尽情地浸泡洗濯,为此还曾赋诗抒情,表达自己快意得像雄鹰脱下羁绊。
住不好,也吃不好。起初苏轼因“食无肉”而极不适应,但当他收到本地人送的生蚝后,就立刻“画风突变”。
他先是把生蚝和酒放在一起煮,觉得味道特别鲜美,随后又发现把大个儿的生蚝放在火上烤后味更佳。
苏轼还不忘写信向儿子“炫耀”吃到美食,重点是,他竟然还叮嘱儿子,别把此事告诉他朝中的同僚,防止有人会跑到海南与他分食。
有人送了酒菜,他很开心;交到了土著朋友,他很高兴;午后闲睡一会儿,就很惬意;与小孩子逗乐,亦很有趣……
明明是小确幸,却能得到大满足。
没有谁的人生能尽善尽美,只看到不足之处而汲汲营营,想要的越多,越无法填满胸中沟壑。看看眼前的美好,享受当下的幸福,拥有的不是很多,却刚刚好撑满内心的快乐,如此最好。
小暑连着大暑,大雪接着小雪,然而,小满之后却无大满。
古老的节气,正是在说:生活不求大满,小满即安。
“芒”中有序,“种”有所得
南朝崔令思《三礼文宗》:“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
所谓“有芒之谷”,指的是稻、麦等有芒的农作物。也就是说,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此时人们忙着抢收成熟的小麦,防止大风大雨造成减产。而在江淮地区,单季晚稻开始载插,双季晚稻正在育秧,也是忙得热火朝天。
芒种,一边握着收获一边播撒希望,忙收又忙种,虽忙却不乱。
生活理当如此。
倪萍在《姥姥语录》中记录了一个没什么文化却睿智的老人,她的姥姥。
在她的笔下,姥姥是不得闲的,院子里的边边角角都种满了菜,一季接着一季,一茬又一茬。
春天,姥姥忙着育地瓜种,地瓜生长时,嫩秧子用来煮面条,老秧子还能晒干了喂猪。到了秋天,姥姥又紧着日子晒地瓜干,既能当零嘴,又能和各种米搭配做粥吃。
夏天,姥姥又不忘给院墙挂满青葫芦,拌着吃、熬汤吃,包饺子馅儿吃,都是美味。快到冬天,则赶忙用苹果、青萝卜把地窖填满。
姥姥要忙着种菜,也忙着养鸡养鸭,忙着把褪色的衣服重新浆洗,忙着种上几株花草……
为的不过是家里人不饿肚子,日子即便贫苦平淡却不寡淡无趣。
就算再忙,姥姥的头发是整齐的,衣服是干净的,把家人照顾得妥妥贴贴,把家里家外收拾得井然有序,处处显得生机勃勃。
人心里头,始终念着日子会越来越好,再忙也会有使不完的劲儿。
有了奔头,再琢磨如何用力,先做什么,后忙什么,还能干点什么,一桩桩一件件地做下去,心中有数方能不急不缓、不慌不乱,慢慢地收获、积累,生活自然越过越顺当。
生活不简单,但忙而不茫、忙时有序,则能忙有所得。
“大”寒迎春,“寒”过必暖
大寒,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
辛苦劳作一年多的人们,忙完了地里的庄稼,填满了自家的粮仓后,终于到了犒劳自己,准备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时候。祭灶、贴窗花、蒸花馍、赶年集、办年菜,忙得不亦乐乎。
冬雪飘飘,人心暖暖,无惧寒冷。
因为,大寒不寒,春天不远。
看过一段采访:
50岁的王雪是一名70后考研人,成功上岸的她却有着坎坷的经历。
王雪年幼时父母离婚,父亲再婚后,他们的关系并不好,她曾被父亲的怒火吓得离家出走,被好心人送去妇联,那次,她才重新得见母亲。
只可惜,母亲没有要她,她成为了两个家庭里“多余的人”。
初中毕业后,父亲不同意她继续读高中,王雪被迫去了技校。
不甘心的她自学高中课程,靠着给邻居孩子补课赚取自己的补习费,可惜,没能考上。然后她又去读成人自考,却有两门功课始终无法通过。
好不容易她在深圳一家IT公司找到工作,凭借着个人努力,慢慢在事业上做出一些成绩,但她的婚姻却又出现了问题。
儿子三四岁时,王雪离婚了,因为年幼时的创伤,她坚决不与儿子分开,哪怕日子会很艰难。
为了给孩子做榜样,也为圆自己的大学生梦想,王雪42岁时读了自考本科,并继续读研,她还计划着日后与儿子进入同一所学校,她读博士,儿子读本科。
她说也有懈怠的时候,但一想到自己的目标,就能坚持下去,她也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冬日的“藏”,是藏下希望,贮藏能量,然后转化为无惧冬寒的力量,待到春来,怦然萌发,盎然生长。
大寒时节,农活很少,但人们却不是毫无作为。北方地区的老百姓多忙着基肥堆肥,南方则多是加强小麦及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
你看,先人们早就明白“暖酝冰霜里,春酿严冬时”的道理。人生,熬过岁寒,日日暖。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时隔六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了解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多的人被二十四节气中包罗万象的知识内涵而惊叹。
如果你想读懂它,你可以——
去读名画里的它,诗词里的它,去思索与健康联袂的它,去体验与风俗相携的它,去感受它“春雨惊春清谷天”的浪漫。
你也可以——
听这本《话说二十四节气》,寻一个有着微风的夏日午后,觅一个宁静的庭院,泡上一壶清茶,细细品味。
品味二十四节气古老却绝不老旧的韵味,品味那耐人寻味的智慧。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天地、四时、万物,皆是自然,非人力所能改变,但人能顺时而为,再顺势而进。
二十四节气指引着人们不违农时,可没有实实在在地付出,亦不会有所收获。
耕一方土地,如此;谋生活幸福,更如此。
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总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魔力,越是靠近它,越是读懂它,人生越豁达。
但愿你我都有足够的智慧,可抵世事纷杂。
听新语 听经典
轻松做有价值阅读
长按二维码下载新语听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