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一周年丨“鸟中大熊猫”北归长白山 生态向好书写自然奇迹

时间:2025-03-27 来源:长白山广播电视台

3月27日,长白山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一周年。伴随着春天的脚步,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也结束了在南方的越冬期,于近日陆续返回栖息地——长白山。鸟类专家和摄影爱好者们纷纷行动起来,开启了新一轮的保护研究工作。

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头道白河畔,长白山科学院退休研究员朴龙国,凭借17年观察拍摄中华秋沙鸭的丰富经验,在多日蹲守后,终于在3月6日,通过镜头捕捉到了两只中华秋沙鸭翩然游弋的身影。这是我区今年观测到的首批迁徙回归的中华秋沙鸭。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东北部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自1960年成立以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并于1979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与生物圈计划”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24年3月2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其生态、地质价值获得广泛认可。这里的干部职工、居民群众也自发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共同书写自然奇迹。
长白山自然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得益于多方面的努力。长白山管委会加大自然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保护区执法和监管力度,定期开展搜山清区行动,严厉打击盗采、盗猎等违法行为,有效减少人为干扰。同时,相关部门在中华秋沙鸭频繁活动的水域悬挂人工巢穴,缓解天然巢穴不足的问题,为中华秋沙鸭繁衍生息创造了有利条件。多年来,科研和保护团队不断传承发展,保护手段推陈出新,但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初心始终未变。
中华秋沙鸭作为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的古老物种,已有一千多万年的历史,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性物种。2014年,该区域观察到的中华秋沙鸭只有4-5个繁殖对左右,随着人工巢技术逐步完善,到2024年,整个头道白河流域已有约20对左右。它们的种群数量增加,是我区生态系统平衡的有力证明。
生态保护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正是有无数科研人员在监测一线践行“两山”理念,筑牢绿色根基,才有长白山今天的生态文明。面向未来,长白山管委会还将有更多人致力于擦亮生态底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让这些美丽的生灵在此繁衍生息,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记者:姜雨农  孙文庆  谢青池  李德福(通讯员)
初审:刘恒瑞
复审:宁国强
终审:赵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