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周刊 | 生态优先保护第一: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区60年系列报道之一

时间:2020-06-10 来源:长白山广播电视台

2020年是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区60年。60年的建设史,就是60首赞美的歌。几代长白山人为了守护好祖国的这片绿水青山,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喜迎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0年之际,本刊将陆续刊登《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区60年生态保护建设发展巡礼》系列报道《科学规划谋发展》《森林防火创奇迹》《绿水青山谱新篇》,以此向奉献在长白山的“守护神”致敬!




长白山,自古以来就是神山圣地。它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综合体,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的源头。这里不仅有着世界罕见的多样物种,而且还有着丰富独特的生态自然景观。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极具潜力的科研价值,使这里成为了世界人与生物圈中的一颗耀眼明星。

科学规划谋发展

1960年成立的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建立的有着十分重要地位的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建区60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几代长白山人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原则,扎实开展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使长白山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实现建区以来连续6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多次获得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先进集体、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吉林省森林防火模范单位等荣誉。

从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批准长白山保护区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被列为世界自然保留地之后,1986年国务院批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审确认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被国际人与生物圈、人与地理圈、山地研究发起组织等十个国际组织评为全球28个环境监测点之一。




20世纪60-70年代野外科学考察宿营点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长白山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安图县和白山市的抚松县、长白县,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毗邻,自东向西分别与白河、露水河、泉阳、松江河、临江、长白森经局、长白县林业局接壤。长白山保护区现有总面积196465公顷,南北最大长度为80公里,东西最宽达42公里。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已发现有野生动物1588种、野生植物2806种。长白山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1种;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总数为72种,9个变种,珍贵及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82种。它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拥有世界上最完好、最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长白山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和大气、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调节东北亚气候平衡的主区域和重要碳汇区,是维护东北森林生态系统和 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屏障。




20世纪80年代科研工作者在长白山保护区野外考察

长白山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等三江的源头,其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多样化植被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消减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滋养和维护“东北大粮仓”、保障“三江”中下游及其东北亚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长白山火山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和地理位置的特定性,使其呈现出明显的山地垂直分布带谱,在垂直高差2000多米,水平距离50公里的范围内,浓缩了从北半球温带到北极圈2000公里的生态景观和植被类型。区内从海拔720米到2700米之间,依据海拔变化,依次形成针阔混交林带、暗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4个植被垂直分布带。数千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是欧亚大陆从中温带到寒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是世界上在最小范围内植被带垂直分布最明显、垂直分布类型最多、生物种类最丰富的特殊生态系统,保存有丰富独特的生态景观。由于长白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形成了神奇的火山地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区内天池、瀑布、温泉、峡谷等秀美的山水风光、独特的植被景观、多重的气象体验等生态景观争奇斗艳,具有举世无双的原始性、神秘性和特有性。




20世纪90年代科研人员在进行野外科研调查

建区60年来,长白山保护区先后进行了6次区划调整,每一次调整都是对长白山整体管理进行的一次升华。从1962年12月根据《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批转“林业厅关于调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划的报告”的通知》和《吉林省林业厅关于调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划的报告》的要求,长白山保护区第一次进行了区划调整;1982年8月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取消了绝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之分,统称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90582公顷;1988年,根据《吉林省林业厅关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部区划与实验区经营规划方案的批复》对 保护区进行了第3次区划调整。此次区划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和实验区。总面积为190582公顷;1993年对保护区面积进行了重新调查核实,经核查确认保护区总面积为196465公顷;1996年对保护区进行了第5次区划,本次调整规划保护区总面积196465公顷;2008年,长白山保护局编制《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8-2015)》时,在保持一期规划数据总体不变基础上,从白山保护站划出8005公顷的面积由双目峰保护站经营管理;把从峰岭和横山保护站划出总面积8018公顷的区域,由望天鹅保护站经营管理。




2013年长白山保护区与俄罗斯锡霍特阿林保护区在长白山保护区内进行野外调查经验交流

2005年对于长白山保护区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同时挂牌成立。这是长白山走向新时代的开端之年。

从此,长白山管委会所属的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就担负起了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自然资源保护、森林防火等历史重任。2019年长白山管委会又明确规定了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对外履行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职能,实行“保护管理中心—保护管理站—保护管理点”三级管理体系。





2015国际自然保护区联盟年会在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召开

保护管理站是长白山保护区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单位,保护管理站职工常年工作在保护区大山深处,那里条件艰苦、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他们是长白山生态保护工 作的中坚力量。

为科学地保护和开发长白山,60年来国家和吉林省先后在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下设了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和吉林省地震局长白山天池火山监测站、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定位站)、保护开发区下设的长白山气象局、吉林省环保厅下设的长白山环境监测站(简称生态站)和吉林省水利厅下设的长白山水文站。

长白山科学院在立足于长白山的森林系统的发展和演替规律等基础研究,拯救珍稀濒危物种,开展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园林绿化、中草药及林副产品的应用开发研究及推广示范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白山保护区与意大利内布罗蒂自然公园、意大 利公园委员会签署3方合作协议

197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同年,该所还加入了联合国MAB计划。1989年长白山站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1992 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CERN) 重点站。1993 年加入“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 (LTER)”。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开放实验站试点站。2005 年被批准为国家野外站,定名为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成为了中国通量研究网络(ChinaFLUX)和大气本底 监测网络成员。2010年被评为中科院优秀野外台站。2019年被评为优秀国家站。

2012年吉林省长白山气象局的成立,不仅为长白山的资源保护、森林防火、旅游天气预报等气象资料提供相关监测数据,同时为长白山保护开发区行政区域内 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为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有关部门提供气象预报预警、情报信息,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做出评估,为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织防御气象灾害发挥了积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在2019青年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针对长白山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生态监测站,承担着对长白山生态环境监测及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水、气、声、辐射等环境要素的监测。2012年被确定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森林生态系统地面定位监测站(长白山)”,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全国确定的4个森林生态环境地面定位监 测站之一,也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吉林省唯一的森林生态系统地面定位监测站,同时开展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2012年在确定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森林生态系统地面定位监测站(长白山)”的基础上,长白山生态站又在天地一体化的“地”上积极开展了长白山生态环境地面监测工作。为获取有效的、完整的环境与自然资源基础数据,掌握长白山区生态环境状况和发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找出对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影响的人为活动因素,研究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从而为减少自然资源退化和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提出科学依据,为利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指出方向;为探索长白山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路线做技术支持;为各级管理部门制定出相应管理和保护措施服务;为维护国家权益和履行国际义务服务。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考察长白山保护区

60年的创业史,就是60首赞美的歌

如今,长白山人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上,他们时 刻牢记“两山理论”,一定会把长白山装点得更加绚烂多彩。

本文选自《长白山周刊》2020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