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抓手,实施退耕还湿、河湖连通等138项生态工程,让年复一年的候鸟迁徙,成为检验吉林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标尺。吉林正以丰饶的生态画卷,成为候鸟迁飞通道上最温情的驿站。
春回大地,万鸟归吉,这些来自西伯利亚、长江流域等地的“生态信使”,用翅膀对吉林大地投下“信任票”。在珲春敬信湿地,今年水生生物从78种增至132种,为猛禽扎堆提供了完整的生态链支撑。这里聚集了占全球种群数量65%的白尾海雕、80%的虎头海雕,成群结队的大雁构成了壮美的 “鸟浪”。
吉林省恢复湿地水文连通性,持续增强湿地生态稳定性,让松嫩平原成为候鸟迁徙重要停歇地。在双辽市,眼下能够观测到的候鸟,已经达到2万多只。
通过卫星追踪器发现,从鄱阳湖启程的白鹤军团,连续12年把吉林西部湿地作为迁徙的"加油站"。镇赉县作为全球最大的白鹤种群迁徙停歇地,通过实施“退耕还湿”“河湖连通”工程,当地湿地面积十年间扩大47%。今年,他们为跨越山海迁徙而来的白鹤们,准备了丰富的营养餐。
与恐龙同时代的“水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对生态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生态试纸”成为它的头衔。在长白山区,“林长制+河长制”的双轨管理,使流域内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标准,原始椴树、榆树等巢树群落得到系统性保护。挑剔的中华秋沙鸭再次选择回到吉林哺育下一代,为这里的生态环境“打榜”。吉林省构建了中华秋沙鸭信息化监测平台,从繁殖地、迁飞停歇地到迁飞通道,实施全面保护。目前,吉林省境内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已经从2018年的288只增加到600只左右,接近全国种群数量的一半。
在吉林,科技赋能让护鸟进入智能时代。松原市生态环境部门创新推出"生态红线智能避让系统",确保项目建设与候鸟迁徙路线和谐共处;在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人机巡航与AI鸟类识别系统联动,建立起覆盖1.5万公顷的"智慧湿地"平台;在镇赉,生态水位调节系统,确保候鸟在停歇期获得充足食物。
候鸟的翅膀丈量着吉林生态文明的进步刻度,绿色吉林,正以生机勃勃的姿态,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强音。
来源:《吉林新闻联播》
初审:宁国强
复审:刘恒瑞
终审:赵 琳